小区是封闭的工厂宿舍区。他们厂倒闭后,年轻人都搬出去打工了,剩下的基本都是一些退休工人。老年人多,婚丧嫁娶多,红少白多,尤其是春天。俗话说,在上帝筛筛子的季节,老弱病残都被筛了出来,把天国夺回来侍奉上帝。因此,有时在阳光明媚的春天,人们会
每当我听到这种本地区特有的哀嚎,我就会想到死亡,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。
很小的时候贪玩,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挤。娶媳妇办丧事,提供了这么热闹的场合,但记忆中并没有什么喜事,在戴孝看人落泪的场景不少。一年冬天,村里死了一位老人。我和几个孩子在人们举行葬礼的院子里观看了仪式。我们跟在送葬队伍后面去看埋葬骨灰的仪式。村外田野里的雪很厚,还没有融化。那家的田离村子很远,大概是整个村子里离村子最远的地方了。孝顺的儿孙们把坟堆起来,干完活,把自己砍回去。不知怎么的,我突然意识到,这个老人已经彻底离开了我们,离开了这个世界,活着的人们已经把他留在了冬天最寒冷的田野里。他会感到极度孤独和寒冷吗?
突然,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死者的悲伤和孤独。突然就不会和朋友打架玩耍了。突然就不会紧跟在大人屁股后面了。突然觉得好难过,长大了这么多。
不知道是不是这件事的影响。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死亡。我非常害怕死亡。我曾经问过比我大四岁,上小学三年级的哥哥,什么样的人才不会死。我弟弟那时候才十岁十一岁。他严肃地告诉我:像雷锋这样一辈子做好事的人,是不会死的。我曾经相信有一个叫雷锋的人永远不会死。如果我总是像他一样做好事,我也会逃脱死亡的悲哀。我很高兴,但我很快就知道雷锋死了,没有人会死。每个人都会死,包括我的长辈,我的兄弟姐妹,我,还有整个村子。不管你有多坚强,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。
多么悲哀的意识,它大概不该在一个人的童年造访他,但在我这么小的时候,我居然意识到,在我的童年,我比其他孩子更绝望,我终究无法摆脱死亡的绝望。
在我的童年,思考死亡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当我看到爱我的二姨爱我的时候,我以为她总有一天会死。当我在酒桌上听到父亲和他的朋友在玩的时候,我会想:他们终究有一天会死的;看到小孩子在一起玩,我还是会想:他们总有一天会死的。
为什么要把那个五六岁孩子觉得太沉重太晦涩的问题想得太早?
在这个为了生存而学习和奔波的年代,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思考死亡了。比如,当我们站在这一年的附近,我们的生活逐渐稳定,那种悲伤就像一件埋藏在海底多年的古董,慢慢浮上水面——我们依然无法摆脱死亡的结局。
我曾经跟同事说过:人活一世,20岁之间懵懂无知,60岁之后退休,渐渐与繁忙的社会脱节。如果我们能安全度过一生,我们就能为世界做出贡献,我们能对世界施加影响的时间只有40年。这40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为了金钱,为了社会地位,为了优越感,努力,任性?
我这一辈子,人来人往,缘分来了又走,所有的努力都用尽了。你要求什么?奈何桥前,你我对视,两手空空,死的干干净净。
死亡,谁能对抗?
不说了,吟几句《乾隆朝》里二月河的诗(我记不全了):《碧雪花》,风卖雨毁,谁的灵魂丢了?汉墓众多,皆成闲庭信步,惊君入黄沙...回来的时候,它们散落在世界各地,世界无处可归,把它们变成精致的玉石,还在开着花。